时间: 2024-10-28 18:15:56 | 作者: 环保设备系列
2023年9月26日,第二届北京城市更新论坛上表彰了入选2023年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评选活动的10个最佳实践和16个优秀项目。10月7日起,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联合北京发布,陆续推出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报道。
该项目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琉璃渠村,占地面积约3.5公顷,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园区始建于1263年,是京城琉璃官窑,一直为故宫、天坛、颐和园等皇家建筑烧制琉璃制品,后改制为北京市琉璃制品厂。为传承官式琉璃烧制技艺,2020年,金隅集团真正开始启动旧厂区更新改造工作,经过改造的琉璃窑厂成功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为以官式琉璃技艺传承为核心,集生产、科研、文化展览、研学体验、商业新消费等业态为一体的活态传承文化创意产业园。
盘活闲置资产,传承七百余年皇家琉璃烧造技艺。通过更新改造恢复官式琉璃烧制传统工艺厂区,吸引传统匠人汇聚于此,将历史技艺代代传承发展,真正意义实现千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相传与活化利用。厂区保留为故宫博物院等古建修缮和复原提供一脉相承的高品质琉璃制品的生产空间,继续为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因地制宜,打造文化展示交流空间。园区通过琉璃泛博物馆和琉璃技艺展示交流,为国际交往活动提供新形式、新内容和新名片。结合项目所在地琉璃渠村“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名村”“中国传统古村落”“北京最美乡村”等荣誉称号,创新发展文化旅游,带动周边经济协同发展,促进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可更好推动、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
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采取“尊重历史、合理规划利用、新旧共生、展示主题”设计原则,保留并利用现状园区建筑物,尊重园区肌理、风貌形象和文化记忆。整体以“泛博物馆”概念,用自有的琉璃元素文化和工业遗存特色,结合光影艺术等新元素打造沉浸式琉璃历史背景和文化展陈。规划体验式的参观动线,全面展示琉璃文化发展历史、制造工艺等,促进琉璃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使工业遗址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作为曾经的皇家官窑,项目改造过程中对遗存的最具代表性标志性建筑——倒焰窑、隧道窑,按照原规制全部进行保护性修缮并恢复一口素烧倒焰窑,复建一口釉烧隧道窑,“原汁原味”恢复古法琉璃生产,同时按现代艺术馆风格新建1200平方米琉璃生产研发中心,可实现千年琉璃烧制技艺的复原、传承与研究。
在园区改造初期,统筹考虑日后非遗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通过对生产环节进行设计,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选用先进环保设备,确保实现超低排放。通过拓展园区绿化面积、铺设光伏发电设施,同时辅以建设二氧化碳捕集线等多种手段,力争打造北京“碳中和”的示范园区。
与故宫博物院共同建设琉璃研究与保护中心,加强行业间交流合作。恢复传统煤、柴烧窑生产,重启故宫等皇家建筑琉璃产品的研究工作,保证皇家建筑琉璃产品的规制文化有据可依。
依托故宫博物院优势资源及千年琉璃文化,打造琉璃文化研究、体验、传承基地,将非遗融入现代教育,推进与高校、高职与中职学校传统工艺相关专业课程的贯通与对接,在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基础上,探索现代教育模式,助推琉璃文化的普及和技艺传承。
园区在恢复古法琉璃烧制技艺的基础上,建设非遗文化融合交流平台,聚集优秀非遗项目,通过国际非遗文化交流及展览、文化旅游、非遗研学、非遗文创衍生开发等,盘活非遗资源;打造非遗艺术活动空间、会议空间、特色休闲餐饮空间、民宿空间,为游客以及入驻园区公司可以提供展览活动、商务洽谈、休闲聚会等特色服务保障,逐步推动园区运营活力。同时结合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定位,逐步拓展商务外事功能,实现国际交流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为古都国际交流提供新名牌。(高伟超)
据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消息:围绕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需求,我国将谋划设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建设一批农业科学实验站和数据中心,全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抓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兴清洁能源,为光伏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近日,北京大学联合国内外多个研究组,提出高密勒指数晶面相干生长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4日,国家航天局在北京举办实践十九号卫星载荷交付仪式。此次交付的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载荷包括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微生物航天育种载荷以及空间技术试验载荷等二十大类。
“1公斤DNA便可以装下全世界数据。”日前,北京大学张成、钱珑联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并行“印刷”DNA存储策略,成功将信息打印在DNA分子之上,犹如在白纸上批量印刷信息。
日前,国仪量子发布全球首个AI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该系列新产品不仅具备AI功能,还将关键核心指标——信噪比提至全球顶配水平的10000:1,取得顺磁共振波谱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趋势。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著,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怎么样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银线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非常明显效果。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度的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减少相关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