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确实是个好东西,但在中国,这么多年效果到底怎么样?众说纷纭,言者不清,听者不明。
华为的信息化折腾了20多年,到了2016年才实现“流程基本贯通,账实终于相符”(参见华为轮值CEO徐直军2017新年献词),这其实也就刚刚做到ERP最核心的内容——业财一体化。
华为的业务基础,管理上的水准和员工素质应该是国内领先的,那么别的企业的信息化呢?可能更是一本烂账。
没有哪个企业的一把手会说自己不重视信息化,不重视ERP实施,但是其实大多数一把手的重视程度都不够,远远不足,很多时候是嘴上重视,手上无为。
ERP的实施涉及到流程的优化和重组,这样的一个过程牵动各方利益,没有一把手的权威,一个有绝对话语权的人来推动执行,项目落地过程就会一波三折,甚至根本没办法落地。
一位资深的ERP实施顾问举了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某上市公司世界五百强矿产行业项目,乙方方案汇报做了三次才勉强通过。
临末了,又有领导略一沉思,说:“你们讲得都对,但是仔细思量,但只是把我们都知道的东西整理了一下,说了一遍给我们听,你们怎么落地呢?落不了地都是瞎扯。”
汇报就一个小时,哪里讲得了那么多,顾问正要争辩,被甲方项目经理用目光打住,好了,又被打回去了。一个汇报HR模块的女顾问当场哭了,印象很深,甲方项目经理也郁闷啊。
最后想了一个办法,组织了一次户外的大型汇报,把所有能请到的中层和高层都请到了一个大酒店,酒店位于一个很有名的风景区,封闭开会,整整一天,顾问不管三七二一是,粗的细的,加上DEMO演示,全部汇报了一通,汇报完差不多吃下午饭了(故意拖堂的),听的人也差不多晕乎了,然后客户项目经理宣布,对这个方案,大家有反对的吗?(注意,不是问有同意的吗),如果有意见赶紧提,后面我们吃完饭还要泡温泉,果然,没有人提意见了,有人起哄说,吃饭要紧,赶紧的(这人倒不是安排的),于是众人哈哈一乐,皆大欢喜,汇报总算通过了。
他事后感叹:类似于这种汇报的事情,往往占用了项目很大的资源,而且还需要占用优质资源。如果这些成本花在实实在在的项目落地上,多好。
其实这三次汇报都仅仅是为了对齐信息,如果一把手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本不用费这么多周折。
ERP实施三十多年以来,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常引起争论的问题:当软件开发商制定的流程,和划分的模块,与公司实际经营情况出现冲突的时候,是公司的流程遵从软件发生改变,还是软件流程随公司发展不断变化?
比如说有色行业,这个行业存在一个特殊的机制,叫“金属平衡机制”,此机制的存在有很多原因,主要的原因是业务中很多环节受检化验的制约,导致业务环节的数据都是滞后的,在金属平衡表出来之前,很多数据不但滞后,而且不准(预估),这和ERP要求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天然不匹配。因此,O记和S记号称有最佳的事件经验和解决方案,其实不靠谱。
在流程制造业,很多业务环节本身就不是精确科学而是经验科学,达到稳定即是成功。这样一个时间段,软件本身的理论根本行不通,只有做个性化定制,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
很多企业为使用ERP,削足适履,甚至增加额外的人力,或者搞两套流程,ERP只为了财务方便,这样的一种情况下,ERP根本没办法发挥它全部的潜力,甚至有可能是一种为了信息化而上ERP之举。
常让人想到那个故事:一位ERP实施顾问给库管员讲精细化库存管理,老库管笑了:
这是大多数中国人对软件本身的误解。大家以为软件是商品,是一锤子买卖,但事实上软件也是持续的服务。
大家以为信息化是既有的技术或集合,但事实上信息化是持续的人工和智力的投入。
如果说像某些工具软件尚具有商品属性,那么ERP则完全是服务属性,实施和维护的过程比安装一套软件运行起来重要太多了。
一家企业要上大数据项目,在ERP基础上做些基础的报表分析,结果一些高阶应用完全被搁置,因为ERP系统应用地实在太烂,基础数据相当差,某中层领导的一句话给在场众人留下很深印象,说我们小数据都分析不好,还分析个狗屁大数据,哪来的大数据给我们分析。这就是ERP后续实施不到位。
ERP无法替代管理,管理虽无定法,但是若企业的管理本身有一定的问题,信息化也绝不是解决一切难题的灵丹妙药。
我们始终相信新技术,新技术概念一定会解决传统行业既有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则是因为技术不够新。
但事实上有很大的可能是我们对行业本身,或者既有技术不够了解。这其实是过去20年IT业基于拿来主义大举投入造成的思维惯性。
ERP属于工业时代的产物,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ERP还未茁壮成长,却已经面临转型或者消亡。
游戏已进入下半场,但我国企业的管理上的水准又参差不齐,战线拉得太长,就像中国的农业,有人已经在用收割机,玩集约化,但是照样还有人在用镰刀,肩扛手推。
这将是一个企业应用历史上的混乱时期,宏观上,发展是必须的,落后会挨打,微观上,企业要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否则,你将不可避免的成为小白鼠,学费昂贵的小白鼠。
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发觉自己不存在余裕去适应ERP的规则,而更希望信息化系统快速落地,先跑起来试试的时候,“低代码”、“零代码”应运而生了,他们即买即用、工具模板化、支持定制,云端部署,实时在线.......
用低代码或零代码平台搭建ERP系统,就能解决上文中提到的有色行业难题——充分重视对行业和业务的细分和区别,满足个性化发展需要。
因为一个真正落地有效的制造业核心业务信息化系统,最主要的质量来源仍旧是“定制”。
定制可以充分承接企业的精益化改善战略、充分迎合企业老板的管理思想、最大限度地考虑企业的协作生产模式、充分解决绝大部分落地填报难题、充分兼顾全局优化与局部优化。
比如说零代码行业领跑者简道云,它的ERP模板,不仅提供“大家都在用的ERP标准功能”,而且具有“按照自己需求个性化管理”的能力。
客户信息录入系统便于统计与查询;根据数据分析掌握客户信息变化,制定战略决策;对客户的跟进拜访形成记录,便于查询参考。
签订合同后根据销售合同,制作业务流转单,明确物料采购需求;销售依照订单进行产品发货及发货前的质量检验;依据数据,生成销售业绩报表,便于员工查询提成,管理者洞察销售业绩变化。
根据业务流转单产生的物料采购需求统一制定采购合同;进行交货期控制和物流到货跟踪,发起物料采购入库流程;业务员将供应商信息录入系统并进行情况分析,制定最佳采购选择;生成采购报表,实时查看采购数据。
员工在线填写产品信息;产品库基础信息实时共享,规避信息孤岛问题;通过公式自动计算工艺成本。
ERP系统最重要的管理环节就是在生产领域。根据生产需求,制定生产计划并进行生产派工;提前进行生产领料,准时排产,如物料不足则发起采购申请;员工做完工汇报,记录工时及生产实绩,并对生产成品进行质检,统计最终结果。
根据发起的出入库申请进行审核;对部分物料进行其他出入库处理;定期盘库,确保库存准确性;对部分材料来形态转换,更新系统库存。
相比较上面这些“平平无奇”的标准能力,接下来说的这个能力在所有ERP中基本是独此一家——即快速迭代功能,应用到具体实际中,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增、删、减
增,很简单,就是你除了ERP之外,还可以在平台上创建进销存、项目管理等其他管理应用。
如果系统与公司业务不匹配时,我们还可以去修改整个ERP的功能,去与自己公司的业务流程相匹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万斯压倒霉霉!除了爱猫无孩女和65+老人,其他人都比4年前更支持特朗普
大爆冷!西部第一轰然倒下,约基奇23+19+16,威少15中10该获尊重
女子找工人背水泥上楼,砍价至4元后看见工人辛苦的样子瞬间后悔:“想起70岁的父亲也是在工地这么干活的”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