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我国相片档案馆,就翻开了一部“国家相册”。 从2016年9月开播至今,“国家相册”中绝大多数相片,都来自这个被称作“前史印象秘境”的当地,却鲜有人到过这儿。 第100期,咱们带大家走进我国相片档案馆,在尘封的相册中,感触最鲜活的前史现场。
走进我国相片档案馆,就翻开了一部国家相册。这儿保藏了1892年以来的宝贵前史印象,是我国馆藏量最大的国家相片档案馆。作为新华社精心打造的微纪录片形状可视化全媒体产品,《国家相册》初次带着镜头走近这些老相片,把印象叙述与三维特效结合,翻开那些被浓缩的人生、被折叠的年代,细述那些不为人知的人与故事。
广东开平人。1936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抗战迸发下一任全民通讯社拍照记者,赴八路军115师采访平型关大捷。1937年参与八路军。先后担任晋察冀军区新闻拍照科科长、《晋察冀画报》社主任、《华北画报》社主任等职。留下很多二战时期经典相片。
石少华(1918—1998),广东番禺人。 1939年后历任冀中军区宣传部拍照科科长、晋察冀军区晋察冀画报社副主任;建国下一任中心新闻拍照局副秘书长、新华社拍照部主任、新华出版社社长、新华社副社长,曾担任我国拍照家协会主席。其代表作有《毛主席和小八路》、《白洋淀上的雁翎队》等。
广东省香山县人,20世纪我国最著名的拍照大师之一。1940年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拍照师。1944年为拍照了第一张标准像。建国后,历任新闻总署拍照局研讨室主任,新华社拍照部研讨员。代表作有《无家可归》、《齐白石》、《红绸舞》。
本籍福建。1936年结业于上海大同大学,当年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抗战后转战东北,任职《东北画报》记者。建国后进入新闻拍照局。1952年新华社拍照部建立,历任拍照室主任、拍照部副主任等职。首要著作《开国大典》、《当》。
河北安平县人。参与了平汉、保南、解放平津、太原和大西北等重大战争的拍照报导。1951年赴朝鲜战场进行拍照报导。1955年转业进入新华社,历任拍照部记者,内蒙、河北、北京分社拍照组长。其代表作有《妇女担架队》、《周总理观察邢台地震灾区》等。
河北乐亭人。1943年参与革命,任《东北画报》拍照记者。1949年调新闻拍照局任拍照记者,1952年赴朝,回国后历任新华社上海分社拍照组长、总社拍照部工作室主任。其代表作有《霸占锦州》、《西北访问团在拉卜楞》、《和班禅在北京》等。
出生于德国,23岁知道我国革命家箫三并成婚。1954年进入新华社,成为新华社第一位外籍拍照记者。叶华拍照了很多反映我国人实在生活状况的相片。
于肇:(1930— 2016 ),女,辽宁人。1947年参与革命。1950年调新闻总署新闻拍照局,同年调任东北军区政治部拍照记者。历任新华社辽宁分社、辽宁新闻图片社、辽宁画报、辽宁美术出版社拍照记者。参与审判日本战犯、建国十年大庆等重大事件的采访。
回族。1959年进入新华社西藏分社任拍照记者。参与过中印抵触报导,屡次随登山队攀爬珠峰、希夏邦马峰等,在西藏几十年,记载不止,留下了很多经典图片。
生于天津蓟县。1953年赴朝鲜战场任战地记者。1969年进入新华社,在内蒙古分社、河南分社任拍照记者。代表作:《为牛刷牙》《穿棉袍做操的村庄小学生》《筑坝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