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9 22:32:08 | 作者: 矿山设备系列
天力复合(873576) 公司为国内层状金属复合材料行业龙头。天力复合成立于2003年,并于2023年登陆北交所,是国内最早开始有色金属爆炸焊接研究开发的单位之一。公司成功研制开发出钛-钢、锆-钢、银-钢、铝-钢等五十多种不一样的种类的层状金属复合材料,公司产品已通过中广核、中核、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哈电集团、森松重工、宝色股份、江苏中圣、蓝星化机等国内主要大型装备制造商和BP、Shell、GE、SIEMENS、HITACHI、MES、MITSUBISHI、L&T等国外知名厂商的供应许可认证,产品可大范围的应用于精细化工、环保、冶金、核工业、新能源、半导体、航空航天等领域。截至2025年一季度,西部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持有44.27%股份,为公司的控制股权的人。 业绩阶段性承压,新领域布局持续推进。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502.24万元,同比下降22.74%;实现归母净利润943.57万元,同比下降47.08%。公司业绩阶段性承压主要系下游部分终端行业产能结构性过剩,导致终端业主项目建设需求萎缩,设备投资强度减弱,市场重点项目订单减少所致。为应对市场之间的竞争变化,公司一方面动态优化经营销售的策略以应对严峻的市场之间的竞争态势;另一方面持续推进新产品、新技术在核工业、半导体、新能源及海洋工程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公司研发团队拥有爆炸力学、金属材料、压力加工等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具备核工业领域用层状金属复合材料有关技术储备。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头部企业具备国际竞争力。层状金属复合材料是通过爆炸复合、轧制复合或其他制备技术实现复层金属与基层金属的结合。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的应用大多分布在在石化及精细化工、电力、冶金、新能源、海洋工程、环保、航空航天等领域。层状金属复合材料因其性能和成本优势,正逐步替代传统材料,随国家重大工程对新材料的需求提升,行业发展的潜在能力巨大。当前,以天力复合为代表的国内金属复合企业不但完成了多种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的进口替代,也在复合面积、制备技术水平上不断突破,在高端产品上逐步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EPS分别为0.56/0.63/0.76元,对应市盈率分别为61/54/45倍。我们大家都认为,公司是国内最早开始有色金属爆炸焊接研究开发的单位之一,作为国内层状金属复合材料行业龙头,随公司在航天、核工业、电力工程及国家大科学装置等战略新兴领域的进展陆续落地,我们大家都认为公司的客户结构有望持续优化,下游新兴行业的需求拉动有望成为公司业绩新的增长引擎。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风险;安全生产风险;技术创新的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2024年报&2025一季报点评:需求放缓盈利有所承压,拓展核电等新领域贡献新增长点
天力复合(873576)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2024年实现盈利收入5.23亿元,同降29.3%,归母净利润0.61亿元,同降31.7%;其中2024Q4营收6875.7万元,同环比-64.5%/-26.4%,归母净利润1636.10万元,同环比-9.70%/+226.22%。2025Q1实现盈利收入1.35亿元,同环比-22.7%/+96.4%,实现归母净利润944万元,同环比-47.1%/-42.3%。 2024年受行业需求影响,增速有所下滑。公司2024年度钛金属复合材料实现盈利收入3.7亿元,同比-18.4%,毛利率为23.6%,同比-1.32pct,主要系行业需求放缓,部分项目延期等因素影响;其他金属复合材料实现盈利收入1.4亿元,同比-48.2%,毛利率为26.33%,同比+7.65pct;分境内外看,境内/境外分别实现盈利收入5.17/0.07亿元,同比-29.2%/-33.5%,毛利率分别是23.8%/32.4%,同比+1.89/-11.27pct。 期间费率基本维持稳定。公司2024年期间费用0.58亿元,同比-24.24%,费用率11.1%,同比+0.74pct,其中2024Q4期间费用0.1亿元,同环比-58.9/-41.1%,费用率15.2%,同环比+2.06/-3.8pct。2025Q1期间费用0.12亿元,同环比-16.2/-41.1%,费用率8.9%,同环比+0.70/-3.8pct。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拓宽下游应用领域。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截至2024年底公司在研项目丰富,如可控核聚变领域复合材料、大尺寸薄复层复合屏蔽板制备技术、高强轻质双金属钻杆制备技术、核工业用复合材料研制开发等,充分拓展公司材料应用至核电、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未来有望成为公司新增长点。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行业需求有一定放缓,我们下调2025年及2026年盈利预测,新增2027年盈利预测,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纯利润是0.58/0.65/0.75亿元(2025-2026年前值为0.97/1.05亿元),同比-4%/+11%/+15%,对应PE为55/50/43倍,考虑公司持续拓展新应用领域,有望贡献新增长点,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竞争加剧,需求没有到达预期。